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在《全球能源互聯網》一書中提到,未來清潔能源可占到80%,這完全是一個可實現的目標。前提就是,通過特高壓輸電,首先實現國與國的互聯,然后洲與洲互聯,最后實現全球互聯,大量的清潔能源有了用開武之地,能源結構就能完全改變。
實踐證明,特高壓輸電綜合經濟優勢明顯,通過建設輸電距離遠、規模大、效率高的特高壓電網,集約高效開發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可以將能源資源轉化為電力,輸送到經濟負荷中心,最終實現能源電力的安全、穩定、可持續供應。以我國及周邊地區能源資源情況為例,中國新疆、俄羅斯西伯利亞和蒙古的各類能源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而當地能源需求小、能源價格水平較低。這些地區與歐洲用電負荷密集的國家和地區距離大約在4000公里以上,一般高壓等級的輸電線路不具備如此遠距離的輸電能力,需要利用特高壓電網實現遠距離跨區輸電。
自2004年開始我國全面發展特高壓以來,在技術、裝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截止去年底,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輸電領域獲得專利合計705項,其中發明專利318項,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專利387項。目前,我國已建成"三交六直"9項特高壓工程,在建"四交三直"7項特高壓工程。±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功率達到800萬千瓦,經濟輸電距離2300公里;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功率超過1000萬千瓦,經濟輸電距離4500公里。全球大清潔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之間的距離都在特高壓輸送范圍內。中國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的成功實踐,讓我們看到特高壓電網建設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且具有顯著的社會、環境綜合效益,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奠定了重要基礎。
隨著特高壓輸電等先進技術的全面推廣應用,電網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能輸送載體,還是功能強大的能源轉換、高效配置和互動服務平臺。只有樹立全球能源觀念,加快特高壓建設,才能助力全球能源互聯互通,才能推動能源革命的積極探索,進而使得全球可再生能源共享,形成全球能源互聯網,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跨區域的余缺調劑、錯峰避峰、互為備用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