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轟動全球、具有歷史意義的詞匯。縱觀“一帶一路”所涉及到的諸多行業領域,能源合作被稱為“重要基礎和支撐”,是一項低調而務實的重要內容。
目前,我國正處于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構建基于廣闊的、有前景的合作空間和平臺所建立的能源發展目標具有切實意義。而“一帶一路”恰好是具備一切資質的能源發展合作平臺。也源于此,能源是我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直接投資規模最大、最為重要的產業領域之一。
引領能源轉型發展的“主心骨”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不久前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開幕式講話中提出,要把“一帶一路”建成繁榮之路。要抓住新一輪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技術變革趨勢,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全球能源互聯網”應該理解為更為廣泛的能源互聯。這也意味著它在空間和時間上均有無限延展的可能。而在過去的近四年中,中國的能源企業就已開始持續為之努力。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62517億元,比上年增長0.5%。其中石油進口43430.62萬噸,同比增長11.9%;出口5600.76萬噸,同比增長27.9%。而進口天然氣合計736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進口總額380億立方米,全部來自于中亞國家和緬甸,通過幾大跨境天然氣管道輸送至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355.69億立方米,主要來源澳大利亞、卡塔爾和印尼。資料顯示,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的石油數量不斷創歷史新高,占到我國石油進口的65%左右,成為我國石油進口的最主要來源。同時,我國不斷加大成品油出口市場開拓力度,2016年成品油出口額達193億美元,70%左右出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對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成品油出口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滿足了這些國家快速增長的成品油需求。
在未來的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一帶一路”也將成為我國能源發展和結構轉型的“主心骨”。
在2016年底出臺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就明確提出,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方位實施能源對外開放與合作戰略,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推動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大國際產能合作,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能源合作項目建設,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要全方位加強煤炭國際合作,提升煤炭工業國際競爭力。穩步開展國際煤炭貿易,推進境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擴大對外工程承包和技術服務。積極穩妥推進煤炭國際產能合作,結合境外煤炭資源開發需要,開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煤炭上下游投資,實現合作共贏。《石油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提升國際石油合作質量和效益,優化投資節奏和資產結構,探索境外投資領域、投資主體多元化和合作方式多樣化,加強能源與金融的深度合作,提升企業“走出去”水平。優化和推進俄羅斯-中亞、中東、非洲、美洲、亞太等區域油氣合作。天然氣一向被視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重點,在《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落實“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天然氣生產國的合作,形成多元化供應體系,保障天然氣供應安全。促進與東北亞天然氣消費國的合作,推動建立區域天然氣市場,提高天然氣價格話語權。而對于更多承載綠色低碳發展厚望的可再生能源而言,也許將成為下一步“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可再生能源產業鏈全面國際化發展,提升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國際競爭水平,積極參與并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緊密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規劃和建設需求,適時啟動一批標志性合作項目,帶動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咨詢、設計、承包、裝備、運營等企業共同走出去。
不久前,“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傳出好消息,我國已經同很多國家達成了“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協議,其中既包括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能源等硬件聯通項目,也包括通信、海關、檢驗檢疫等軟件聯通項目,還包括經貿、產業、電子商務、海洋和綠色經濟等多領域的合作規劃和具體項目。這意味著,在“一帶一路”能源硬件的聯通方面,項目很多、合作順暢有基礎。但是,設施的聯通僅僅是“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一小步。未來要深入開展產業合作,推動各國產業發展規劃相互兼容、相互促進,抓好大項目建設,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抓住新工業革命的發展新機遇,培育新業態,保持經濟增長活力。
對接能源資源和市場的“橋梁”
建立更為廣泛的全球能源互聯網,需要切實的外在條件支撐。那么,能源資源和市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一帶一路”覆蓋俄羅斯-中亞地區和海灣地區兩大優質化石能源富集區,并關聯能源技術先進、綠色能源使用廣泛的西歐地區,是世界經濟和能源的心臟地帶。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2016年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帶一路”范圍內發育有159個沉積盆地,其中119個盆地內發現了商業油氣藏。截至2014年底探明和控制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分別是2103.79億噸和211.53萬億方,占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總儲蓄兩的63.5%和64.5%,即全球已經發現的常規油氣儲量的約2/3分布于“一帶一路”范圍內。
細數“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能源資源密集,市場前景廣闊。
如中亞五國(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油氣資源豐富,哈薩克斯坦石油探明儲量39億噸,占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的1.8%,儲產比49.3;煤炭探明儲量336億噸,占全球探明儲量的3.8%,儲產比為316。土庫曼斯坦石油探明儲量1億噸,儲產比為7.1;天然氣探明儲量17.5萬億立方米,占全球探明儲量的9.4%。而且中亞-里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將提上議事日程。里海石油儲量是近30年全球陸地最大的油氣新發現,是僅次于中東的第二大油氣富集區,能源潛力巨大。中亞地區擁有全球最多的尚未建成投產的或半投產狀態的大型油氣田項目。除油氣資源外,中亞地區還有更為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中亞地處北半球風帶,是世界上最適合開發風能的地區之一;中亞地區沙漠廣闊,適合于建大型太陽能電站;中亞的人均水能資源高居世界第一。
然而,中亞地區可再生能源但開發利用率極低,發電占比不足1%。中亞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其能源輸出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也一直受制于其滯后的基礎設施體系。在電力基礎設施方面,中亞沿線國家普遍電力設施、技術、電工裝備制造能力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對于電力投資和建設有著迫切的合作意愿。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和中亞國家深化能源領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契機。同時,在當前世界多國同步進行能源轉型發展的當下,這里也是多個國家進行能源布局的重點地區。這其中包括美國的“新絲路計劃”、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蒙古國的“草原之路”,及印度的“季風計劃”等。在這種多變合作的平臺之上,中亞國家的油氣資源能拓展更大的市場。目前,能源和資源豐富的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已經明確將“能源出口多元化”上升為國家長期戰略。
中東地區石油探明儲量1087億噸,占全球探明總量的47.3%,被譽為全球的“油庫”。2015年中東國家石油產量1412百萬噸,占世界總量的32%,石油出口879.6百萬噸,占其產量的62%。而中國是中東國家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占其出口總量的約20%。就當前形勢看,國際石油市場進入低油價周期,從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中東主要石油輸出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在加大,合作空間因而擴大。此外,這一地區同樣有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天然氣探明儲量80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探明儲量的42.8%。2015年,中東國家天然氣總產量6179億立方米,占世界總產量的17.4%。
南亞與東南亞國家化石燃料資源較為匱乏。只有印尼、馬來西亞和越南是東南亞較為主要的天然氣出口國,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的天然氣出口國。由于近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區域內國家能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也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能源危機。但南亞與東南亞各國可再生能源潛力豐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棕櫚油資源豐富,泰國、越南、菲律賓太陽能資源豐富,緬甸、老撾、菲律賓、柬埔寨水能資源豐富。但各國中除了新加坡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外,其他國家經濟發展均較差,能源開發利用水平較低。電力短缺是南亞與東南亞國家面臨的一個巨大的能源問題,限制了各國的工業發展,并惡化了投資環境,嚴重制約了地區的經濟發展。
我國在能源開發、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有著明顯優勢,特別是在煤炭開采、水力發電、燃煤發電、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和技術,而這些領域正是當前南亞、東南亞國家面臨的瓶頸問題。我國與這些國家具有很強的能源合作互補性,將提升我國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近些年,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在油氣、電力、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不斷深化,能源領域合作逐漸成為雙方合作的亮點。在油氣方面,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在緬甸實施的先導項目,中緬原油管道工程的正式投運使中國開辟印度洋能源通道、實現油氣進口多元化,對中國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電力方面,我國電力企業已多方面進入南亞、東南亞電力市場。在新能源方面,中國企業在泰國電力行業發展很快,目前已經在進行包括光伏發電、沼氣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合作。
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已有31個省、市出臺了“一帶一路”戰略對接方案。根據方案,各地將在多個領域推動重點工作和重大合作項目,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投資、經貿合作、能源資源合作、金融合作等。22個省、市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簽署《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協議》。16省市與國外相關州市簽署了“一帶一路”或產能合作方面的相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