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電力市場建設將進一步深化。隨著現貨市場試點工作的推進,市場建設將進入深水區,有三個方面需要慎重考慮和詳細設計。一是省間市場和省內市場的關系,二是中長期合約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關系,三是市場交易和電網運行之間的關系。
在整體的市場設計中,需要突出以下幾個重點:一是如何優先保證清潔能源的消納,促進我國能源的清潔低碳轉型;二是如何提高市場透明程度,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三是建立市場風險防控機制,確保市場健康持續運營;四是,要搭建完善的電力市場技術支持平臺,高效支撐電力市場建設和運營。
統籌省間與省內交易。一是結合我國國情和發展路徑,應該按照“統一市場、兩級運作”的市場模式統籌省間和省內交易。所謂“統一市場”,就是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電力市場,擁有統一的市場框架、運行平臺、核心規則,并統一協調運營,促進能源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在統一市場的框架下,由國家和省級交易平臺開展運作,分工協作,各有側重,緊密結合。從省間和省內兩級市場定位來看,省間市場主要定位于能源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促進清潔能源消納,落實國家能源戰略;省內市場的定位是在落實省間配置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省內資源配置,保證省內電力電量平衡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二是理清交易時序,省間交易早于省內交易開展。也就是說先做全國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再開展省內市場電力電量的平衡。這樣的交易時序能夠有序銜接省間和省內市場,既能保證國家能源戰略的落實,又有利于各地確保電力電量平衡。
三是在結算處理上,以省間交易優先結算,發電側和用戶側的偏差參與省內偏差考核。統籌中長期交易與現貨交易。基于目前電網現有的運行需要和安全約束,可以將中長期合約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邊界設定在實際執行日的前兩天,考慮到省間涉及主體多可定適當提前到執行日前三天,中長期合約市場閉市后進入現貨市場。省間市場的現貨交易可只開展到日前、日內,暫時可不開展實時交易,因為省間市場的作用主要是促進資源流動和優化配制,省內市場負責最終的平衡,這套流程也與目前電網運行的狀況較為匹配。
目前中長期合約作為金融性合同還是物理性合同,存在較大爭論。在市場的起步階段,個人較為傾向于將中長期合約作為物理性合同來執行。一方面我國現行的電力市場還是雙軌制市場,計劃電量占有較大比例,客觀存在電量計劃與市場交易之間的銜接。如果把中長期合約作為物理合約,與目前的現狀容易銜接,便于市場的平穩起步。另一方面,市場主體習慣性地將中長期合約看作物理性合同,采用物理合約的方式便于市場主體接受,也能較為直觀地反映市場主體的意愿。另外,如果中長期交易合約全部轉為金融合約,還需要完整的金融市場體系作支撐,對市場環境、信用體系的要求都較高,市場風險較大。所以,對處于起步階段的我國電力市場初期可采用物理性中長期交易加現貨調整偏差的方式,可有效保障市場的平穩起步和市場主體的有效參與。未來,隨著市場發展和市場環境的成熟,可逐步考慮調整中長期交易與現貨交易的關系。
在具體的市場運營方式上,可由電力交易中心提供統一的服務窗口和服務平臺,面向市場主體提供市場注冊、交易申報、信息發布、交易結算等各類市場交易服務。考慮到電網安全、市場交易的需要,中長期交易和現貨交易分別由交易中心和調度中心負責組織和出清。這樣既能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市場交易的有效開展,又能為市場主體提供統一、規范和高效的服務。
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根據目前可再生能源消納情況,省間市場可通過跨省跨區交易促進新能源大范圍消納,省內市場應設定新能源全額消納的合理小時數,超出部分參與市場交易。在電源側和需求側分別采取相關措施,通過市場機制促進新能源的消納。
一是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建立清潔能源配額和配額指標交易機制,明確各省清潔能源消納的義務,進一步打破省間壁壘。將清潔能源配額制與指標證書的交易相結合,將消納義務和市場機制相結合,促進清潔能源消納。
二是建立清潔能源強制替代機制,優化輸電通道阻塞管理。當清潔能源與國家計劃發生沖突,應由清潔能源強制替代國家計劃送出的火電并通過發電權交易方式給予一定補償。
三是在合理確定保障收購利用小時的基礎上,鼓勵清潔能源超出部分電量進入市場,利用其低邊際成本優勢實現優先消納。
四是健全完善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的打捆交易機制,進一步明確各方的責任義務和打捆的具體操作方式,為可再生能源穩定送出提供條件。
五是開拓新能源消納市場,擴大新能源與自備電廠、抽水蓄能電站抽水電量交易規模。加大電能替代力度,支持電能替代項目打包參與市場交易,開展新能源與蓄熱式電采暖等替代電量的交易。
六是完善省間輸電價格機制,建立有利于促進新能源消納的價格機制,研究建立適應全網統一優化的輸電價格機制。
提升市場透明開放程度。提高市場公平透明的關鍵在于信息的披露。目前市場主體日益多元、信息種類更加復雜、監管要求持續提升,對電力市場交易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力市場交易信息披露要求全面、及時、準確,重點要完善三個框架。第一個是體系框架,包括發布內容、發布時間、組織體系、管理體系,以及支撐體系。第二個是交易信息內容框架,明確面向社會大眾的公共信息、面向市場主體的公開信息、面向特定市場主體、機構等的私有信息,以及市場主體之間、交易平臺之間交換信息。第三個是信息發布流程框架,明確信息提供主體和信息收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訪問與獲取以及信息發布等全過程的分工和規定。
提升市場風險控制能力。目前電力市場主要存在供需緊張風險、市場力操縱市場風險、輸電阻塞風險、信用風險以及管制與規制風險等五大風險。
首先是供需風險。由于我國現有的電力市場建設是在電力供需緩和的情況下開展的。當電力供需緊張時,可能會出現電價上漲,將對市場主體的收益造成影響。2017年國網系統售電量增長7.5%,今年預計為5%,但第一季度增速較快。如果售電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局部地區可能出現部分時段供需緊張的情況。從我國電力市場發展的歷史經驗看,供需緊張往往會造成市場建設的停頓。所以,我國的市場基礎依然薄弱,需對市場風險提前預判和防控,其中供需風險應是考慮的重中之重。
第二是市場力風險。廠網分開后,我國發電市場競爭格局已初步形成。當前我國發電企業所有權集中,不少省的市場集中度指標都達到1800以上,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市場力對市場價格的控制和操作可能會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應通過擴大市場范圍,加強對市場力的有效監管,構建合理市場結構,鼓勵電力中長期合同,引入電力期貨、期權等風險管理工具來削弱降低市力的風險。
第三是輸電阻塞風險。與國外成熟的電力市場相比,我國批發電力市場建設過程中面臨的輸電阻塞風險更為突出。此外,我國能源供需逆向分布,大規模、遠距離資源配置需求突出,電網輸電能力與需求相比仍然不足。下一步,應該通過引導市場主體依據通道容量開展交易,建立輸電通道使用的和輸電阻塞調整的規則,防范輸電阻塞對電力市場的影響。
第四是信用風險,變化的市場結構帶來了市場主體可能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責任的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和價格波動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應建立市場主體信息公開制度以及市場主體交易信用評價體系,通過黑名單制度、市場信用評級制度、大數據分析等手段來加強信用風險管理。
第五是管制與規制風險,管制和規制的漏洞可能成為電力市場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包括未明確各方監管責任,缺少明確的行政、執法程序,市場監管的技術手段不健全,監管機構缺乏約束機制等。需要根據未來市場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梳理相關電力市場監管機構的權責邊界,建立健全相應的市場監管手段,開展嚴謹、專業的市場監管。
加強電力市場技術支撐。從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交易平臺的構成看,目前基礎應用和部分高級應用目前已經全部實現,下一步還將根據市場發展進一步拓展有關應用。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國家電網經營區域內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和27家省交易中心依托這個技術支撐系統,實現了交易平臺底層的數據的互聯互通,包括數據的定義、數據的格式、數據的編碼,以及交互的規律等全部保持一致,交易組織、數據提取、分析統計非常方便,有效支撐了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和27家省交易中心的市場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