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東的售電實踐來看,引入多家售電公司為實體企業提供售電服務,電力市場化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對電力行業而言,多元化的售電主體激發了電力市場活力;對售電企業而言,則能在萬億電改紅利中分得一杯羹;對用電企業而言,降低了企業用電成本。
但從躊躇滿志到黯然離場,短短三年,全國售電公司已經進入深度“洗牌”。
6月21日,山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公告稱,平邑魯安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申請退出交易市場。此前的6月13日,北京電力交易中心也表示已受理了三家售電公司在交易平臺的注銷申請。全國售電公司已經進入深度“洗牌”。
今年以來,多地電力交易中心注銷了多家售電公司的市場主體資格。根據業內統計,在全國成立的上萬家售電公司中,還有近六成售電公司未進入電力市場,從沒有真正開展過業務。通過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后發現,現在全國已經有316家售電公司注銷;除了注銷外,還有50多家售電公司的營業執照被吊銷。
售電公司最核心的業務是提供安全穩定的電力服務。售電公司購電與售電之間的差價即為其利潤。但是,在市場形成初期,價格戰問題也開始出現,有的企業甚至把售電價格壓到成本價以下;一些售電公司不正當競爭、串通報價等違規交易行為也屢屢發生,這也是導致一些獨立售電企業難以生存的原因之一。
重視質量控制的企業被排擠,而惡意競爭、不重視質量和服務的企業卻被選中。如果僅僅只以最低價為參考,售電市場也可能會走上惡意競爭的老路。
如何破解“唯低價是從”的交易困境?從其他行業實踐來看,可以在參考指標中,降低價格所占權重,增加其他因素權重,比如引入售后服務等作為參考因子進行綜合評價,引導企業理性報價。同時,要形成行業成本價格體系,防范惡意低價競爭。
當前,售電市場還處在成長期,提早規避惡性競爭,將有助于電力交易市場穩定長久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