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國際能源署在巴黎總部發布最新能源展望報告——《世界能源展望2019》,通過對全球能源市場、技術發展最新數據與能源行業發展問題的分析,對全球至2040年的能源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這一報告向來是世界各國政府能源政策制訂以及全球企業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參考。國際能源署認為2019年的展望中對電力尤為關注。該機構指出,在低碳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電力需求將以整體能源需求的兩倍速度增長。
核心觀點
亞洲市場將成為重心,需求激增將消化產量過剩
不論全球能源需求總量增速如何,電力需求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長
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和數字技術進步為能源轉型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型能源安全風險
電池成本下降的速度是影響電力市場和電動汽車發展的一個關鍵變量
2040年中國仍將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
報告預測,綜合多重因素,在204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遠低于2018年2.3%的增長水平。由于能效更高的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普及,全球原油需求在2030年將觸頂。
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報告預測全球天然氣需求在2030年之前將持續增加,然后出現回落;低碳能源需求上升;煤炭消耗量顯著減少。到2040年,石油日需求量為6700萬桶,相當于上世紀90年代初水平。
從國別看,中國仍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印度的能源需求將增長最快。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長量預計在本世紀30年代初達到頂峰,同時美國的石油消費量穩步下降,中國在2040年之前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
國際能源署指出,在2017年至2018年間,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增長了33%;到2040年,天然氣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從當前的7%上升至13%。
根據新華社報道,國際能源署首席能源分析師、能源需求展望部門主管勞拉·科齊表示,長期以來,中國對全球能源轉型作出積極貢獻,比如在降低光伏成本方面對中國和世界都有益。此外,中國還在發展陸上和海上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推廣電動汽車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到2040年,電力占比將超過石油
報告顯示,目前煤炭仍是電力行業最大的來源,天然氣仍是第二位。國際能源署認為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取消燃煤發電是一項關鍵的氣候政策目標。但是由于煤炭資源豐富且價格合理,仍然是電力的主要來源,因此從短期來看,取消煤炭發電仍面臨不小的阻礙,這一趨勢將延續至2023年。
具體數據顯示,目前煤炭發電仍占全球額外發電量的40%左右。經過幾年的下滑后,煤炭在電力結構中的份額仍將保持在38%左右,這對于當前煤炭在能源機構中的地位幾乎沒有明顯的撼動作用。
但電力行業將在未來20年迎來大變革,將是未來20年消耗量不斷增長的少數能源之一。
報告認為,電力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既定政策情景中,電力需求的增長速度是能源需求總量增速的兩倍多。在既定政策情景中,工業(特別是中國的工業)是電力需求增長最主要產業,其次是家用電器、制冷設備和電動汽車應用。在可持續發展情景中,電力是除了可再生能源直接利用和氫能外,2040年需求還在不斷增長的少數能源之一,其增長主要來自電動汽車。到2040年,電力在終端能源需求中占比將超過石油,而目前其占比不到石油的一半。
將電力系統置于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將不僅需要增加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世界還需要關注到現有系統的碳排放。在過去的20年,亞洲已占全球燃煤總裝機容量的90%,這些電廠的使用壽命可能比較長。報告特別指出,之所以要實現能源變革,提高清潔能源的占比,主要還是考慮到二氧化碳的排放。
報告表示,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和數字技術進步為能源轉型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型能源安全風險。
在既定政策情景中,到2040年,低碳能源在總發電量中占比將會超過一半。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增速最為搶眼,但水力發電(2040年占總發電量的15%)和核能發電(占8%)仍占據主要份額。
國家能源署建議,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者必須迅速采取行動,以跟上技術變革的步伐并滿足電力系統靈活運行的需求。儲能市場的設計、電動汽車與電網的雙向互動、數據隱私等問題都有可能使消費者面臨新的風險。
太陽能光伏成為全球電力裝機中占比最大的發電類型。2025年左右,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結構中占比將超過煤炭,這主要得益于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持續增加。
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將升至25%
國際能源署稱,去年全球平均每日石油需求為9690萬桶,目前每天100萬桶的增長速度將在未來五年保持不變。報告預計,到2030年將升至1.054億桶。國際能源署執行理事FatihBirol表示,石油需求將在2030年后趨于穩定。到2025年,需求增長強勁,但此后增長緩慢。
到那時,使用更節能的汽車引擎每天將減少900萬桶的需求,而電動汽車的增長每天將減少約400萬桶的需求。
作為能源論述的另一個重點,報告預計,可再生能源將成為首選技術。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在發電量中的份額從現在的25%上升到40%以上,同時可再生能源占2040年全球產能增量的三分之二。其中太陽能光伏將成為主導。其中,僅太陽能光伏一項就占了預期增長的60%,而陸上風能則占據了增長中的四分之一。盡管水力仍占可再生能源總裝機量增量的十分之一,但其增長速度正在放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報告認為,到2024年,中國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增長總量中的40%。對中國的預測值高于去年,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系統集成有所改善,更低的棄風率以及增強的太陽能光伏和陸上風能的競爭力。
報告認為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到2040年將增加3倍,可再生能源在供熱方面的使用量將達到15%,且預計這一增長中約有60%將發生在中國、歐盟、印度和美國,因上述國家和地區都是當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消費主體。
盡管美國退出《巴黎協議》,但目前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仍積極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各國紛紛出臺新能源戰略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持將不斷加大。隨著車輛能耗使用效率的提高,交通運輸需求的增長相對于過去大幅放緩。到2040年,以電力為動力的乘用車公里比例將增至25%左右。世界將持續電氣化,一次能源增量的約75%被電力部門消化吸收。
報告還指出,海上風電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可以滿足數倍于當前的全球電力需求。盡管海上風電具有波動性,但由于其采用更大的風力機組,可以在遠離海岸的地方獲得更強更穩的風力,因此其運行小時數比太陽能光伏和陸上風電更高。此外,還有更多的新技術即將涌現,包括可以開辟新資源和新市場的浮動式風力發電機。
到2040年,海上風電項目將越來越具有成本競爭力,有望吸引萬億美元投資。歐洲在海上風電領域取得的成功激發了中國、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興趣。在可持續發展情景中,海上風電與陸上風電聯合發力,成為歐盟的主要發電來源,為歐洲電力行業的全面脫碳鋪平了道路。如果海上風電成為制氫的主要能源,其推廣速度甚至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