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二輪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的啟動,電網企業開始了投資“急剎車”。本周一份來自國家電網公司的《關于進一步嚴格控制電網投資的通知》(以下簡稱“826號文”)引發行業關注,該文件指出國網公司明確提出需要嚴格控制電網投資,主動適應輸配電價改革和降價預期,提升公司經營績效。
在政策調整的關鍵期,電網企業將如何節流轉型?據悉,826號文實行后,在電力物聯網方面的投資將獲得更多傾斜。此前,國網已開始嘗試綜合能源服務平臺建設,今年,國網又在泛在電力物聯網方面舉措頻繁,其在信息化建設方向的發展引人關注。
電網企業罕現虧損
從國網內部人士處證實,11月22日國網系統內部下發了826號文,文件指出,隨著電量增速持續走低,電網業務收益率大幅下降。國網嚴格落實國家降價減費政策,持續降低社會用能成本,首輪監管期多輪次下調輸配電價,公司各級企業虧損面持續擴大,投資能力不斷降低。
根據今年2月26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的《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18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社會責任報告》”),2018年該公司實現利潤總額780.1億元,2019年計劃實現利潤830億元。
時值年底,關于國網大面積虧損的消息卻隨著826號文的披露散布開來。該文件并未正式對外發布,對于國網公司虧損的具體數字,上述人士表示不方便對外透露,但稱:“不管是什么經營情況,原因很清楚,受政策影響比較大。連續兩年降電價,換作哪個企業也扛不住啊。”
據南方電網報11月26日報道,南方電網公司近日也印發了《優化投資和成本管控措施(2019年版)》,要求強化電網投資全過程管控。電網企業通過買電、賣電賺取差價,一般被認為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因此有“電老虎”之稱。今年兩大電網公司卻紛紛陷入虧損,原因何在?
據悉,這主要與輸配電價格改革和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的規范化有關。近年來電量增速放緩、持續降低工商業電價也給電網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經營壓力。
“電網企業這些年投資比較多,實際上投資的回報,輸配電資產的回報率和運營效益不是特別的高,加上國家要求降低終端電價政策的擠壓,所以現在有一多半的省級電網公司是虧損的。”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表示,“馬上第二輪監審要啟動了,國家可能還要電網公司繼續完成輸配電價降低的要求,我理解是國家要把電網打造成公用事業,要把電網成本的黑箱漸漸地打開。”
據了解,我國自2015年開啟了新電改,2016年11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定價辦法(試行)》,明確了輸配電價的形成機制和計算方法,以“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則進行嚴格監審,在一定程度上對電網企業投資形成了制約。而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印發新版《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明確了抽水蓄能電站、電儲能設施等多個項目不得計入輸配電成本,進一步促使電網企業不得不嚴控投資,轉變發展方向。
項目投資學會“放手”
根據國網2018年《社會責任報告》,國網今年計劃發展總投入5909億元,其中電網投資達5126億元。而中電聯發布的《2019年1-10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顯示,1-10月份,全國電網工程完成投資3415億元,同比下降了10.5%。
在826號文中,大規模電網投資已經不再是國網公司未來的投資重點。國網要求虧損單位要以扭虧為首要任務,僅安排維持安全運行和供電服務急需的簡單再生產投入,原則上不再新開工項目。今后的投資將更注重“以產出定投入,以利潤定投資。”
“從大的方向上說電網肯定是要發展的,但是特高壓跨區遠距離輸電的大規模建設時代已經結束了,今后還會有特高壓建設,但不會太多。”袁家海分析,“未來電網加強的方向在配網側,通過智能化和無處不在的泛在互聯,提高終端能源效率,充分發掘能源互聯價值,發掘數據與能源服務融合的新藍海。”
在減少電網建設投資的同時,國網也將不再過度追求高可靠性的“錦上添花”項目,不再安排抽水蓄能新開工項目。
根據國網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截至2018年,我國城市和農村供電可靠率已分別達到99.955%和99.795%,但為了保障電網安全有效運行,國網依然投入了大量資金提高供電可靠性,抽水蓄能項目等就是這類投資的一種。而隨著抽水蓄能等項目不計入輸配電成本的政策轉變,國網也將果斷放開相關投資計劃。
“抽水蓄能方面,電網公司之所以要減速,主要的原因就是現行體制下一直沒有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袁家海說,“所以基本上除了江蘇、浙江、廣東等極少數省份,其他大部分省份所有的抽水蓄能都是虧損的。加上新的監管下抽水蓄能不能計入輸配電資產,所以這次電網公司決定抽水蓄能原則上能不建就不建了。”
廈門大學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目前國網的戰略轉型還是比較明顯的,現在它很多東西不做,以前都是爭著做的。而這對其它與電網相關的電力板塊肯定不是個利好消息,因為國網不投資了,其他企業愿意進來投資,也沒有電網公司那么大的投資量和相對確定性。”
電力物聯網做加法
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方向將成為電網企業未來投資的重點。上述國網內部人士表示:“這一次做投資減法,調整后會對國網電商方面有一些積極的影響,對物聯、智能這一塊加大投入,未來對綜合能源服務會加大投入。”
據了解,國網在綜合能源服務方面已經有所嘗試,2018年便組建了20余家省級綜合能源服務公司,依靠“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支撐,提供綜合能源服務,對接電、氣、熱等多種用能需求,搭建多元信息交互的綜合能源服務平臺。
事實上,綜合能源服務是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應用之一,也是電網公司加快信息化建設的舉措。簡單來說,泛在電力物聯網就是運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將發電、電網等企業及其設備連接起來,通過信息廣泛交互和充分共享,以數字化管理大幅提高能源生產、能源消費和相關領域安全、質量和效益效率水平。
今年,國網在泛在電力物聯網方面舉動頻繁,引人注目。先是在年初發布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大綱,10月14日又發布了《泛在電力物聯網白皮書2019》,提出將分兩個階段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到2024年建成,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形成“數據一個源、電網一張圖、業務一條線”。
目前,國網已明確建設省、地市、縣、園區4個層級、25項大型綜合示范工程。各省級公司也在積極探索相關轉型方案,例如,截至今年7月,國網浙江電力累計實現云平臺服務器總規模超500臺,完成全業務統一數據中心分析域建設,接入各類業務系統75套,數據存儲總量超700T,基本形成了數據統一存儲、處理和服務機制。
雖然投資力度和發展步伐都十分向好,但在袁家海看來,泛在電力物聯網是年初才提,尚處于試點起步階段,還沒到全面推動的程度。“所有這些事情提法都是好的,但是關鍵的問題是誰來做,不是由電網公司這種傳統、強調控制的管理模式所能利用好的。”
“電網的主要方向是在這兒,但并不是說這是只有電網公司該去投的方向。”袁家海說,“電網公司要搭的是泛在物聯的接入平臺、標準,而什么樣的設備能接到電網上來,要符合什么樣的技術標準和規范?這些是不是都要電網公司來投資,要電網公司來控制,數據是不是都由電網公司來掌握?這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也取決于怎么監管,怎么放開對社會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