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聯日前發布的《2019-2020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7.23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5%,預計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4%-5%。截至2019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突破20億千瓦,達20.1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量保持快速增長,跨區、跨省送電量實現兩位數增長,預計2020年底發電裝機容量21.3億千瓦,新增1.2億千瓦,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局部地區高峰時段電力供應偏緊。
三產和居民用電拉動明顯
相較2018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8.5%的高增速,2019年的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長4.5%。對此,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副主任葉春指出,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比回落,受宏觀經濟穩中趨緩影響。“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1%,比上年回落0.6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增長5.7%,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
葉春認為,2018年高基數也是影響因素,因為2018年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為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此外,2019年夏季氣溫比上年同期偏低,而冬季全國氣溫偏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降溫、取暖用電需求,負荷及用電量增長無顯著變化。”
《報告》指出,2019年,全國人均用電量5161千瓦時,人均生活用電量732千瓦時。各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分別為5.5%、4.5%、3.4%和4.7%。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用電量分別為780億千瓦時、4.94萬億千瓦時、1.19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5%、3.1%、9.5%。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第三產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分別拉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1.5和0.8個百分點,二者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合計超過50%。
非化石發電增長較快
電力供應方面,延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報告》指出,全國新增發電裝機10173萬千瓦,比上年少投產2612萬千瓦;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6389萬千瓦,占新增發電裝機的62.8%,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總計8.4億千瓦。
《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同比增長5.8%,發電設備利用小時3825小時,比上年降低54小時。全國主要電力企業合計完成投資7995億元,比上年下降2.0%。
分類型看,水電、核電、并網風電、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3.6億千瓦、4874萬千瓦、2.1億千瓦和2億千瓦,火電裝機達11.9億千瓦(煤電10.4億千瓦、氣電9022萬千瓦)。《報告》指出,水電、核電、并網風電和并網太陽能分別比上年增長5.7%、18.2%、10.9%和26.5%;水電、太陽能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分別比上年提高119小時、55小時;全國跨區、跨省送電量分別完成5405億千瓦時和14440億千瓦時,分別比上年增長12.2%和11.4%。
此外,電力燃料供應由緊平衡轉向總體平衡,2019年電煤供應總體有保障,價格前高后低,震蕩幅度收窄,全年綜合價仍超過《關于印發平抑煤炭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備忘錄的通知》規定的綠色區間上限(500-570元/噸)。
銀河證券分析認為,截至1月19日,六家發電集團煤炭庫存1489.65萬噸,庫存繼續降低。展望后市,需求端電廠日耗逐步回落,供給端煤礦安全檢查趨于嚴格,市場迎來供需兩弱,價格有望平穩震蕩。
建議煤電穩步轉型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及電力供需分析與預測研究,中電聯建議:多措并舉,提升電力高質量可持續保供能力;協調發展,提高電力資源配置效率;政策引導,促進電力高效利用。
《報告》認為,更多以市場方式降低社會總體用能成本,進一步加強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科學規劃設置不同范疇的交易品種,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可提升電力高質量可持續保供能力。
煤電方面,推動煤電板塊穩步轉型,平抑電煤價格。建立完善容量市場及輔助服務補償機制,逐步由單一電價向兩部制電價過渡,運用市場化手段推動煤電企業轉型發展;同時,給予煤電企業一定的專項資金和專項債轉股政策支持,保障其更好為全社會服務,發揮系統調節兜底保供的基礎作用和集中供暖供熱的保民生作用。
對于電力高效利用,《報告》建議,進一步推進電能替代,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探索實施需求響應和精益化的有序用電;進一步完善峰谷分時電價機制,以及居民階梯電價等相關政策;加大轉供電環節清理整頓,在降低企業用電成本以提升企業經營效益、提振實體經濟的政策環境下,引導和幫助電力用戶用好政策紅利,提升用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