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此,多位專家表示,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改變,盲目地、一刀切式地摒棄煤電并非正確之舉,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發揮煤電兜底保供與靈活調節作用,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不會變
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煤電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方面還將發揮基礎和兜底作用,在一定時期內煤電在我國電力結構中的基礎性地位仍將保持。
“我國電力系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電力系統,不能單純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先把自己的強大、安全穩定的電力系統‘破掉’。”華北電力大學新型能源系統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王志軒表示,“先立后破”也體現在“改”上,“改”是“立”的重要內涵,煤電機組通過改造承擔起靈活性調節電源這一歷史重任,體現了我國現階段的發展特點、能源資源特點及低碳目標的特點。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對此表示贊同。“客觀認清煤炭在安全穩步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孫傳旺說,一方面,煤電提供了我國60%以上的發電量,在保障現階段電力供應中仍起著重要的壓艙石作用;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但隨之提高的系統成本與風險亟待化解。
“‘先立后破’意味著要遵從客觀規律,不能脫離我國‘以煤為主’的客觀能源結構,要在建立好清潔能源協同開發與高效利用體系的前提下,有序淘汰高碳化石能源。”孫傳旺認為,“通盤謀劃”意味著在區域空間上要通盤謀劃,因地制宜,相互調劑,梯次推進;在產業結構上要通盤謀劃,抓住重點,相互協同,整體統籌。
專家認為,盲目地、一刀切式地摒棄煤電并非正確之舉,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協同好可再生能源與煤炭之間的關系。
“推進可再生能源與煤電協調發展,但這并非為了提高發電量,而是在加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同時,為保證電力系統安全,需要配套必要的燃煤電廠。”王志軒說。
孫傳旺表示,要構建包含儲能在內的新型電力系統,以支撐高效的需求側響應與可愛生能源的穩定發展。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兼顧內外資源,推動區域間能源互補,科學合理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
發揮煤電兜底保供與靈活調節作用
電力安全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安全問題。去年受國內經濟快速復蘇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電力供需偏緊。為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煤電發揮了“頂梁柱”“壓艙石”作用。
“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煤電要發揮兜底保供、靈活調節作用,確保我國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王志軒表示,隨著大量光伏、風電接入電網,其發電的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特點使電力供應側供電特性發生了變化。為保障可再生能源盡可能利用及電網的安全,對靈活性電源的數量和快速調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比較天然氣發電、抽水蓄能而言,煤電承擔起靈活性電源的任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王志軒認為,對煤電進行靈活性改造,在降低煤電機組可帶負荷下限的能力的同時,提高煤電機組快速加載負荷的能力和適應電網智能化發展的能力,可以助力我國電力系統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發展。
經梳理,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電廠正對燃煤機組進行靈活性改造。比如,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宿遷電廠開展的“高效靈活二次再熱發電機組研制及工程示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突破了高效靈活、智能控制、機組快速啟停、深度調峰等關鍵技術,二次再熱機組效率達48.11%,實現了燃煤機組的靈活調峰和高效運行。
國家能源局日前公布的對政協委員《關于“碳中和”目標下煤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答復摘要中指出,在“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中進一步明確嚴控煤電項目,原則上不再新建單純以發電為目的的煤電項目,按需安排一定規模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的支撐性電源和促進新能源消納的調節性電源。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認為,燃煤機組進行靈活性改造,在支持太陽能發電、風電發展的同時,自身經濟性受到影響,建議國家建設電力調峰市場,給予合理補償;在電力調度方面,應統籌考慮,由單機調度改為區域性調度;在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同時,必須挖掘用戶調峰潛力;在加大技術創新同時,也要有相應的政策作為支撐。
推進煤炭綠色開采和清潔高效利用
“在發揮煤電兜底保供與靈活調節作用的同時,煤炭行業也要大力推進綠色開采和清潔高效利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大釗表示,煤炭綠色開采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保障煤炭穩定供應,要依靠科技進步,解決能源安全與資源高效利用問題。
目前,越來越多的煤炭企業正在加大煤炭綠色開采。例如,利用礦井水保護利用、東部草原區生態修復等技術,國家能源集團建成了2億噸級神東礦區以及勝利露天礦、寶日希勒露天礦、敏東一礦井工礦區等東部草原區綠色開采示范工程,在能源保供中發揮了骨干作用。
在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面,業內人士認為,促進現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途徑之一。要建設煤基新材料延伸產業鏈項目,生產煤基新材料和煤基特種燃料等高附加值產品,發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和高等級碳素材料,利用綠電、綠氫等新能源與現代煤化工耦合發展,探索大規模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綜合利用路徑。
“未來煤炭的使用將朝著與碳排放脫鉤的方向轉型,多能互補需要清潔高效的煤炭與可再生能源進行優化組合,突出各自優勢,取長補短,能夠更好的加快新型電力系統與能源互聯網的建設,共同保障能源安全。”孫傳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