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陽能光熱發展形勢十分走俏,而隨著太陽能迎來大的發展,無疑給光伏用電纜帶來巨大的市場。中國作為太陽能消費大國,2020年前中國太陽能規模預計將達到200億瓦特。而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馬勝紅則預測,到2015年,中國光熱發電的規模將達到400-500兆瓦。2015年以后,光熱發電每年的裝機規模都將達到300-500兆瓦。
不僅僅在國內,全球范圍內,太陽能光熱發電都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據歐洲太陽能光熱協會預測,2025年全球光熱發電每年將會有164億歐元的巨大市場。到2025年,全球光熱發電的裝機總容量將達到36000兆瓦;到2040年,光熱發電將滿足世界上5%的電力需求。
太陽能光熱發電相對于其他新能源發電方式,有五大明顯優勢:一、太陽能利用效率高,聚光集熱系統的光熱轉換效率已經大于70%;二、技術兼容性好,可以和煤電、天然氣、生物質等常規火電站實現系統接入聯合循環;三、可以通過規模化儲熱實現連續發電,且儲熱的技術成熟、成本低,已有電站實現24小時連續發電;四、商業化運行經驗豐富、技術風險較小;五、成本下降空間大,世界銀行的報告預計長期光熱發電的度電成本將降至6-8美分,目前國外最新建設的電站其商業電價折合人民幣1.2-1.5元/度,在我國實現產業化后預期更本還將極大的降低。
顯然,光熱發電技術相較于火電等新能源發電方式,有著更強的優勢,因此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在2015年實現光熱發電裝機容量1000MW,到2020年計劃實現裝機容量達3000MW。如果按照“規劃”的目標,這意味著未來我國將新增電站建設投資約300億人民幣,對于電纜生產廠家來說則是天大的利好消息。
不過,雖然國內光熱發電技術深受廠家關注,但我國的光熱發電技術相較于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目前國內廠家只能通過借鑒國外經驗進行設計和可行性研究,缺乏國內產業鏈的支撐,因此不但造成國內成本很高,并且還面臨依照國外技術設計研發生產的產品是否會“水土不服”的擔憂。比如產品能不能承受國內風沙、嚴寒的惡劣環境等挑戰?
對于國內光熱發電未來商業化市場的推廣,主要取決于光熱發電的電價政策,然而這個電價政策的出臺也需要基于國內的產業化情況和實現項目的成本。因此推進一個基于國產化產品與技術的示范性光熱電站,基于這個電站的成本與運行狀態,制定一個符合中國光熱產業現狀的產業政策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捷徑。
不過有一點毫無疑問,就是隨著國內光熱發電的受關注和受追捧,必將為電纜行業提供更好的發展契機,因此電纜生產企業只有提前把握好時機,通過對產品進行優化、升級或者研發符合光熱市場需求的電纜產品,占領光熱發電市場,方能贏得本塊蛋糕的食用權,對于電纜生產企業來說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