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在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支柱作用,同時影響著能源需求與應用的走勢。如今,新能源汽車的出現正在改變著這一產業領域,用電力取代石油等一次能源消費,扭轉污染性高耗能需求,使得能源發展向清潔、低碳、高效的方向不斷演變。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從經濟發展層面來看,新能源汽車能夠實現多個技術領域的聯動和綜合應用,使能源、技術、產業以及交通領域實現多維度高度融合。新能源汽車的廣泛應用和產業提升,不僅能夠推進能源加速轉型,并有望進一步成為新興的強勁增長點,助推整個社會經濟轉型升級。
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預計,隨著更多的運作模式和創新思路涌入,新能源汽車對傳統汽車的替代將來得更快。這一趨勢也將加速汽車市場競爭格局的洗牌,抓住這次轉型痛點,迅速掌握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占領更加廣闊的市場,而這樣的企業將不再局限于大型跨國公司和老牌車企。
1、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支撐體系初步建立
我國新能源汽車目前處于發展初期,政策對產業導向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已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政策體系。圍繞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關鍵詞主要包括:“規劃”、“補貼”、“免稅”、“政府采購”以及“雙積分政策”等。
可以看出,目前新能源汽車政策已經逐步形成了全環節、中長期、可持續的扶持體系,有關部門也正在積極探索用戶市場的激勵措施,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等政策也將陸續出臺,為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保駕護航。
2、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近20多年的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市場、產業、研發、基礎建設和政策創新方面已經呈現了明顯的綜合優勢,具體發展現狀如下。
國內市場巨大,產銷量持續提升
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全球總量的50%左右,并成為世界產業發展風向標。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79.4萬輛,銷量為77.7萬輛,產量占比達到汽車總產量的2.7%,連續三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售表現突出,2017年銷售的占比接近75%,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意愿也顯著提高,國內汽車消費市場有望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市場競爭主體更加多樣化,產業鏈初具規模
目前已有230多家整車企業進入了新能源汽車領域,除了內資企業,外資車企憑借已有優勢加速本土化,合資品牌車企因雙積分要求也在加速產品的推出,互聯網造車新勢力成為亮眼的新星。基于汽車工業成熟的產業基礎,目前新能源汽車從整車到零部件的產業鏈條基本形成,轉型升級的速度也在加快,競爭格局飛快變化。
整車研發實力先進,質量基本穩定
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了解到,骨干整車企業都已經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車正向開發體系,新能源汽車整車、動力電池等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達到了8%以上,高于行業世界平均水平。主要指標方面,目前國內新能源乘用車主流車型的續駛里程達到300公里以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領先企業的動力電池單體的能量密度達到了每公斤2瓦時,價格達到了每瓦時1.2元人民幣。
基礎設施配套穩步推進
新能源汽車基礎配套設施主要是充電樁網絡正在日益優化,并形成了叫穩定的初步市場機制。目前國內充電網絡建設在穩步推進,公共場所、居民小區、單位內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場所的覆蓋率大幅度提升,截止2017年年底,全國共建成公共充電樁21.4萬個,同比增長了51%,保有量居全球首位,新用戶私人充電樁安裝率超過80%。
關鍵技術零部件研發和產業化取得新進展
動力系統和集成技術進展迅速;驅動電機的關鍵部件和共性技術進一步突破;動力電池關鍵材料技術進步加快,產能達到200G瓦時,基本能夠滿足產業化和市場需求,且性能指標穩步提升;燃料電池電堆功率密度超過2公斤/升,雙極板的研發和批量化也取得了技術進展。
智能汽車研發制造迅速布局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智能汽車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智能汽車是產業技術的戰略制高點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已成為新一輪產業布局的必爭之地,一些傳統汽車巨頭和新興創新企業已率先開展了布局,形成了先發優勢。
3、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痛點
產品質量、用戶體驗亟需進一步提升
新能源汽車相對于傳統汽車研發制造水平存在差距,設計缺陷、電池續航能力、充電效率、組件損耗速度較快等問題突出,影響用戶體驗,一旦出現極端負面事件將打擊原本就不夠牢固的用戶購買意愿,影響產業形象。
高端技術門檻有待突破
汽車制造是技術密集型、管理密集型行業,保證產品的高質量、高一致性和持續穩定的生產門檻相當高。新能源汽車現階段產業鏈技術短板比較明顯,短期內很難有整體性突破。尤其是智能汽車研發制造領域,在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以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尚存差距,技術成熟可靠的無人駕駛智能汽車的大規模量產短期內無法實現。此外,國內企業對燃料電池的技術儲備相對缺失,還需要一定時間來積累和成熟。
充電基礎設施布局問題突出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車樁比為3.5:1,隨著新能源汽車車輛數量的持續增長,充電基礎設施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問題顯現,整體規模仍顯滯后。2020年規劃建設公共充電樁數量約50萬個,與同期新能源汽車500萬輛目標的發展規模仍然不匹配。此外,目前公共充電樁的使用率不到15%,凸顯充電基礎設施布局不合理的問題。另據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了解到,現階段充電樁運營企業基本處于布局階段,很難實現盈利。
缺乏與清潔電源側的聯動
新能源汽車和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將更大的促進二者的綜合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升,對構建智能化、集約型能源體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車電源主要依附于充換電基礎設施的規劃設置,對電力來源沒有特殊要求。這些電力需求可以由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為可再生能源創造更多的消納空間,同時相互作用產生更多高效的應用形式。
補貼退坡和雙積分制度
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時間線已經明朗,企業需要加大投入在產品設計和運營上貼合用戶需求,以提升吸引力和競爭力。雙積分制度將很快落地執行,也抬高了進入門檻。上述兩項政策將影響近期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勢。此外,不同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存在,部分城市設置地方目錄,消費者選擇車型空間被壓縮,抑制了產業發展活力。
后市場流通和售后服務滯后
由于電池耐用性等因素的限制,在二手車市場上新能源汽車估值普遍低于初始售價相同的傳統燃油汽車,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也存在空白。在售后服務方面,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車質保內容和質量參差不齊,電池以舊換新的政策不盡相同,售后服務配套體系滯后,對培育消費市場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4、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與展望
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目標,到2020年我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截止2017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53萬輛,以目前產銷量增速計算,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政策方面,2020年電動汽車財政補貼退出和已確定,雙積分政策也將很快正式實施。擴大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配額,開拓共享汽車新市場,完善充電設施建設措施等方面的措施還將繼續推進。有關新能源汽車綜合能力和排放的技術標準也將更加健全。針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創新還將繼續進行,預計將從碳交易制度、電價改革、商業模式創新、自動駕駛規劃布局、多樣化動力源等角度入手。
技術方面,新能源汽車純電動化和智能化是未來最主要的發展方向。預計產業將進一步加大對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力度,并結合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的實施,發展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技術平臺,進而推動自動駕駛上路,最終逐步進入市場應用階段。新能源汽車也將演變成移動的個人應用空間和交互終端,甚至是電力互聯終端。
市場方面,共享汽車、自動駕駛租賃等新興商業模式將出現創新發展。新能源汽車企業也將從單一的提供汽車產品,逐漸地向產品、服務、充電、運營等多個環節組合和新型商業模式轉變。
設施方面,充電接口將進一步形成統一標準,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體系中私人充電樁和公共充電樁領域將保持穩步增長、單位內部充電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區域車樁比將進一步優化、充電服務平臺將整合發展,同時智能化發展加速,與可再生能源微網等多種電源形式更加深入的融合互動。